尚勇,35岁,中共党员,自到法院工作以来,已在执行岗位上奋战12年,现为郑州市二七区人民法院执行局执行一庭执行长。近年来,他年平均执结案件160起,且大多数案件为疑难案件。他讲究执行艺术,运用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强制法、情感法、借力法、换位法”,“因人、因事、因时、因案”而异的开展执行工作,以最小的执行成本换来最佳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因工作成绩突出,他连续4年被评为全院办案能手,被荣记个人三等功两次,多次荣获法院系统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个人感言:既然选择了法官这个职业,既然肩扛着执行的天平,就要在执行路上多流汗、多吃苦,让当事人感受到人民法院的公平公正。
执行路上的苦与乐
“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最大限度地实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让法律文书成‘白条’”,这是尚勇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为了这句话,他一直超负荷工作,几乎没有完整享受过双休日;为了这句话,他愧对母亲,年迈的母亲做手术他也没有时间尽孝;为了这句话,他经常向爱人和孩子“撒谎”,全家团聚的时间总是那么少。
尚勇所在的执行一庭庭长李志彦评价说:“尚勇干执行有一种‘拼命三郎’的精神,敢于挑重担,又讲究执行方法,达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在执行岗位上工作十几年,尚勇深知,执行工作是人民法院保障权利人实现权利的最后程序。他刚从事执行工作时,“空调”、“白判”、“法律白条”等字眼一度是当事人对法院生效文书的调侃,他听了这些字眼,恨不得找个地缝躲起来,便暗暗下决心:尽力办好每一起执行案件,消除申请人对法院执行工作的误解。在执行路上,尽管每件案件都办得千辛万苦,但每一起案件他都力求做到案件执行事实清楚,程序合法,运用法律准确,处置妥当,最大限度地保护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
去年,在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中,尚勇接手了一起被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挂牌督办的案件。这是一起被执行人为行政机关的积案,执行标的额为70余万元。由于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申请执行人拿着生效7年的法律文书,却迟迟拿不到执行款。就在他全身心投入到执行工作中时,母亲却因病住进了医院。一边是病中的母亲,一边是申请人期望的目光。作为儿子,他多想守候在母亲身边啊!但他又深知,作为人民法院的执行长,他必须用法律的公正维护人民法院的权威。
尚勇动员妻子请假到医院照顾老人。妻子二话没说,当即办理了请假手续,对尚勇说:“你忙你的吧,家里有我呢。家里的事再多,也不能拖你的后腿。”母子情深,虽然病重住院,但嘴里老是念叨着儿子,每天晚上8点多钟准要给他打电话重复着一句话:“孩子,别累着,多注意休息。妈没事,你安心工作吧。”
有了家人的理解,有了同事的关心,有了领导的支持,尚勇顶住压力,果断对被执行人的财务室采取强制搜查措施。为了确保执行程序的公开、公正,他在执行时,特意安排人员对搜查过程进行全程录像。被执行人在法律的威慑下,最终偿还了欠款。短短的10天里,申请执行人拿到了拖欠7年之久的执行款,就在接到钱的那一刻,申请执行人激动地喊到:“法院毕竟是人民的法院……”
尚勇在执结此案后,直奔母亲的病床而去。最让尚勇为之动容的是,病床上的母亲笑着问他:“孩子,你的案件执行完了?”尚勇一听便落了泪。
在执行姜营周申请执行赔偿一案中,尚勇的腰间盘突出又发作了,坐、立、行走都困难。考虑到姜营周是家里的顶梁柱,两个小孩还在上学,生活比较贫困。被李建军倒车撞塌的砖墙砸伤的姜营周住院后,因筹借不到钱,面临没有钱再继续接受治疗的困境。执行员尚勇接手案件后,迅速与被执行人取得了联系,尚勇并没有采取任何强制措施,而是通过换位思考,帮助被执行人设身处地的多为申请人着想,转变思想观念。他腰间系上护具,咬着牙强忍着疼痛,连续3天去堵截被执行人二被告。在短短三天时间里,经过不懈的努力,被执行人终于将1.35万元现金交到了法院。8月30日上午,尚勇驱车二十几公里将1.35万元事故赔偿款送到了姜营周的病床前,解决了姜营周继续治疗的费用。
有人说他是“干活拼命”,有人说他是“奉献精神”。其实,对尚勇来说,他考虑没有那么多,只是不想让这么多申请人对法院的执行工作失望。“有那么多案件摆在你面前,每一个案件都有一方在焦急等待执行款,你说我能闲得下来吗?”
这些年来,他遇到过暴力抗法,言语威胁更是常有。有一个被执行人喝醉酒后来到他的办公室,一掌拍在他办公桌上,把玻璃都打碎了,然后指着他说:“你不就是个执行人员吗?你执行到我的钱,你能花一分吗?你为啥替那个家伙卖劲?我烦了就去检察院告你!”他总是平静地说:“身正不怕影子斜!我为的是法律的公正!”
申请人的愁与乐
有人认为法官就应该与世隔绝,这句话却不适用执行法官。尚勇认为,执行法官应加强与当事人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当事人心态,替他们着想,尽量促成双方和解。为此,他向案件当事人公开电话号码,将移动电话24小时处于开机状态,并向当事人郑重承诺:“无论是否节假日,只要你们发现执行线索,我保证随叫随到。”
在执行工作中,尚勇将和谐执行作为追求的目标,尽力促进执行和解。他让双方当事人到庭相互陈述自己的理由和困难,相互认识对方的状况,启发他们换位思考,然后帮助当事人理清思路,想办法,解决困难。
工作中的劳累,在尚勇看来真不算什么,为查找被执行人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为查材料,多方奔走,不知多说了多少话,不知道跑坏了多少双鞋,只要能执行好每一起案件,即使再苦心里也是乐的。当他将执行款交给申请人,看到他们充满感激的笑容时,尚勇也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在当事人的笑容里,尚勇感受到了法律的公平和尊严,也看到了从事执行工作的人生价值。
有的单位由于破产、重组等因素,当事人“踢皮球”,互相推诿,赔偿款难以落实。尚勇经常遇到强词夺理的被执行人,在这种情况下,他必须得采取强制措施,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维护申请人的合法利益。31岁的王某上班期间不慎落入酒稀池里,经诊断造成烧伤面积达95%,后经郑州市二七区人民法院一审及再审判决,由河南花园置业有限公司承担王某的伤残补助金、植皮费及抚恤金等各项费用。 判决生效后,由于花园置业迟迟不履行判决赔偿款义务,2008年3月3日,原告王某向二七区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在执行阶段,经查花园置业已暂无偿还能力。尚勇多次与郑州市酒精厂工作组协调,以及查找其银行账号,从而将王某申请的赔偿款合同全部执行到位。 10月15日,打了22年官司终于拿到了24983元伤残补助金的王某深有感触地说:“法院执行又快、又好、又及时。”从而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法院的充分信任。
“执行和解能使双方当事人的利益最大限度地不受损害,并能化解他们的矛盾。虽然这样难点累点,但是效果却比简单的强制执行要好的多。执行人员并不是败诉者的敌人,而应该是胜诉者和败诉者沟通的桥梁。” 2006年9月2日,郑州某中学的教师李锐因腹部疼痛到郑大一附属院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由于医院的过错行为导致原告李锐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生,法院判决,医方赔偿原告李锐各种费用共计24万元。2008年5月中旬,原告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执行局领导了解到原告李锐仍处于昏迷状态,且急需用钱进行后继治疗,就专门为该案开辟绿色执行通道,优先予以执行。并派出精兵强将,成立专案组,限期结案。案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专案组成员不辞辛苦,多次找医院方协商,最终院方同意一次性支付全部赔偿款。5月28日,医院方将24万元现金汇到法院的执行账户上。申请执行人李锐因医疗事故深度昏迷,郑州二七法院的执行法官一个星期内执结案件,并主动将24万元执行款送到病人的床前。5月29日上午,仍躺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李锐从昏迷中苏醒过来,见到多次为她案件奔波的法官,李锐握着法官的手忍不住大哭起来,并不停地用手势表达对法官的感谢。
近年来,在尚勇所办的案件中,执行和解率一直在40%以上,即解决了案件,又化解了潜在矛盾,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良好基础。
执行中的清与廉
“一名称职的法官,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廉洁奉公。只有公字在胸,严字当头;纤尘不染,傲骨如磐,才能让人情关系望而却步,让平民百姓享受公平。”尚勇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在办案中常会碰到一些请客送礼的当事人,但他始终把“小便宜咱不沾,关系案咱不办”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对申请执行人,他经常说:“咱法院不兴这个,您放心,我一定把您的案子办好。”对被执行人,他总是说:“您有这功夫,把心思用在履行义务上比啥都强。”
有一个长期拖欠工程款的被执行人曾经来到尚勇的办公室,要求“照顾一下”,然后放下一个信封就走。尚勇一把抓住他的手说:“案件终究是要执结的,明人不做暗事。你给我到财务室,清点一下信封里有多少钱,算你履行的执行款。”被执行人的脸一下子红了。
考虑到有的被执行人确实困难,没有履行法律义务的能力,为解决申请人燃眉之急,执行员尚勇积极向法院党组反映情况,启动执行救助基金帮扶申请人渡过难关。被执行人李遂群在开办面粉厂时,吸纳17户村民存粮,并承诺存取自由,后因其经营不善,导致停产。法院判决被告应按照核对数额将面粉和麸子偿还原告,若被告不能交付实物,应当依照现价,折算成现金偿还原告。2004年,17户农民向二七区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李遂群称无力还钱。据了解,李遂群是残疾人,在面粉厂倒闭后,家庭没有其它收入,生活比较困难,还时常需要政府照顾。坟上村村委会为李遂群出具了生活困难的证明。法院也曾以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为由,将李遂群两次予以司法拘留。但李遂群从拘留所出来后,再也不露面,法官也没有查出其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案件陷入停顿。该院决定对此案实行换员执行,执行员尚勇重新接手此案。被执行人生活困难,没有履行法律义务的能力;如何保障这17户农民的权益呢?尚勇及时将调查的情况汇报给院党组,启动执行救助基金帮扶17户农民渡过难关。“四年了,卖粮的钱要不回来。娃们还有半月就要开学了,这没钱可咋办?” 二七区马寨镇坟上村的17户农民正为追偿不到钱发愁时,8月16日,该院执行局到坟上村现场办公,发放救急款。其中,发款最多的一户得现金1200余元。据悉,这是该院为解决特困申请执行人的子女上学而发放的第一笔执行救助款。拿到钱的农民李老红高兴地说:“法院给俺们送来了救急用的钱,娃们上学有着落了。谢谢二七法院!”
执行工作是一种对抗性极强的工作,面对的往往是一些“难啃的骨头”,打得都是硬仗。尚勇尝到了执行工作的苦与乐,也清楚地认识到了执行难带来的社会问题。执行之所以难,就是因为“被执行人难找,执行的财产难寻,协助执行人难求,应执行的财产难动”,不仅要“因人、因事、因时、因案”而异的开展执行工作,更要有一个好的执行环境,才能以最小的执行成本换来最佳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面对着艰巨的执行难题,要想提高执行工作的效率,只靠个人的力量是根本不可能的,他很感谢领导和同事们对自己的支持。他说:“我们领导多次到执行一线解决问题、解决执行难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特困当事人救助基金的设立……有了这么好的条件,我和同事们深受鼓舞,有信心攻克下一个又一个‘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