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七区委的坚强领导和区人大的大力支持下,二七区的非诉讼纠纷化解工作,区法院作为主要牵头部门起步比较早,多元化解机制建设比较完善,参与社会治理的效果比较明显。机制运行近两年来的主要工作及成效如下:
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诉纠纷解决机制建设重要指示 ,打造“政通人和”二七特色多元化解品牌
(一)提升政治站位把握社会治理导向
在2019年初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区法院党组立即进行了全方位的学习贯彻,深刻认识到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为推动多元化纠纷化解体系建设,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法院党组通过调研决定,要把非诉纠纷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置于全区的社会治理大局中来谋划和推进,以此为重要载体,积极参与二七社会治理创新,立足司法职能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结合二七实际建立完善多元化解体系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重要指示,更好的落实区委对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的要求,在区人大、区政府的具体指导支持下,经过两年来的探索实践,“政通人和”非诉讼纠纷化解体系逐步健全和完善。该体系由区委领导,区委政法委牵头,区人大法律监督,区政协民主监督,区法院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各镇办共同参与。遵循“党委领导、多方参与、司法推动、源头治理”的基本工作原则,建立以诉前化解为核心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新机制,打造新时期“枫桥”经验二七品牌。
(三)依托非诉讼纠纷化解指挥中心发挥职能作用
2019年11月,二七区非诉讼纠纷化解指挥中心正式宣告成立,推行“一二三四五”工作机制: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二是引入两个监督,即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三是推进三大平台建设,设立非诉讼纠纷化解指挥平台、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手机APP在线调解平台;四是着力构建四级矛盾化解体系;五是五调联动,即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律师调解、司法调解为一体的大调解工作机制。该项工作开展以来,常驻员额法官团队的8名人民调解员,协助员额法官调解成功案件5139余件。
(四)建立四级矛盾化解体系贴心为群众服务
在每个镇办设立一个专门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室,每个社区都设立一个矛盾纠纷调解站,每个楼院都设立一个矛盾纠纷调解点,每个楼栋都设立一名热心的群众调解员。18个乡镇办的四级矛盾化解体系图,均在纠纷调解室公开悬挂。辖区居民在遇到矛盾纠纷时,可以便捷了解各自乡镇办非诉工作分包领导、法院分包领导、巡回法官、专职、兼职调解员的姓名、照片及联系方式,切实增强非诉讼调解的公信力,提高辖区群众的参与度。
(五)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便捷处理矛盾纠纷
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化解成效。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综合管理平台上线以来,已录入、分流各类诉前调解案件5000余件,并实现了远程在线视频调解功能。各办事处调解员与纠纷的双方当事人之间,均可通过该系统实现实时在线音、视频调解。另外调解员在矛盾纠纷化解中遇到的法律问题,随时可通过法官端口向区法院的分包领导与巡回法官求助,极大地提高了纠纷化解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手机这一载体,人民群众可以方便的利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河南省诉讼服务平台、移动微法院小程序等,顺畅地实现非诉与诉讼、调解与诉讼的对接,使人民群众足不出户享受到信息化为纠纷化解带来的便利,有效节约解纷成本,提高解纷效率。
二、加强调解队伍规范管理,科学调配资源,促进非诉讼纠纷调解工作成效提升
(一)充实调解力量规范调解人员管理
增加特邀调解员人数,更新调解员名册,持续壮大多元解纷力量。为了有效改变我区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力量分散、多头管理、无法形成合力的局面,区法院紧紧依靠党委政府,在区委政法委的大力支持下,着力整合我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力量,同18个乡镇办事处、区司法局等相关单位紧密配合,将200余名兼职调解员以特邀调解员的形式录入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使我区非诉讼纠纷化解网络的覆盖面更广,调解力量的参与度更高,纠纷化解效果更加充分的显现。
(二)推进调解业务指导和工作交流
为切实增进工作成效,非诉化解指挥中心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机制:区委政法委于每周五上午组织各镇办及各成员单位召开非诉化解工作推进会,专项聚焦案件化解及诉源治理工作,切实推进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每周一召开的全区平安建设会议中,对全区18个镇办上周的诉源治理及非诉化解工作情况进行专项通报,褒扬先进,鞭策后进,用有效的激励机制促使各镇办在工作中不断提升改进、奋力争先创优。在此基础上,非诉化解指挥中心成立了专门的非诉纠纷化解工作微信群及联络员工作群,确保各镇办及各成员单位能够及时收发工作动态,有疑问的事项及时通过工作群向非诉指挥中心寻求解答,进行沟通联络。在考评方面,非诉化解中心制定了一套详细完备的“考核指标体系”,对各镇办工作情况每周进行通报(目前已发布61期),实行动态调解资源配置和调解人员优化组合。
(三)促进专业调解和行业调解有机结合
努力寻求行业调解组织及机构的支持,不断完善我区非诉讼纠纷化解体系。在与最高人民法院建立总对总诉前调解合作关系的8家中央级机构中,我院积极与在我区设有分支机构的发改价格认证、工商联、侨联等部门沟通协作,争取早日实现平台对接,将这些部门原有的行业性、专业性调解机构、调解人员等力量整合到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中去,进一步拓宽纠纷化解渠道,加快构筑不同领域全覆盖的诉前纠纷化解社会网络,引进专业特色调解组织和调解员。同时选派优秀人员,具体指导分流各类矛盾纠纷,通过和非诉指挥中心成员单位相互对接的方式排查、化解,把矛盾解决在诉前,尤其是重点化解有涉诉信访隐患和不稳定因素的纠纷,切实减少全区涉诉纠纷总量。
(四)积极为调解工作营造有利条件
稳步、有序解决调解员补贴及经费保障,切实调动调解员工作积极性。今年,在区委、区政府、区人大的关怀下,在区委政法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司法局、财政局等有关单位的积极配合下,我院顺利解决了部分派驻速裁法官团队调解员的经费保障及补贴待遇问题,使这部分矛盾纠纷化解的重要力量纳入了财政保障序列,极大地调动了他们投身纠纷化解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我院正在努力向区委、区政府、区人大申请提高这部分调解员的经费保障标准,同时寻求进一步扩大受保障调解人员范围,以求进一步夯实我区非诉讼纠纷化解工作的组织及人员基础。
近期我们拟向区委政法委汇报激活矛调中心与非诉指挥中心工作的衔接,把诉源治理工作通过落实万人成诉率考核的方式进一步推进。整合我区已有的矛调中心、非诉讼纠纷化解指挥中心等纠纷化解力量,将全区各乡镇办、局委的矛盾纠纷及信访隐患、不稳定因素排查、化解功能整合为一处,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儿的目标。切实、有效减少我区矛盾纠纷及不稳定因素总量。
三、创新非诉纠纷多元化解方法,积极为辖区单位和群众排忧解难
今年以来,尤其是七月份以后,面对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特大暴雨等自然灾害导致经济下行的影响,进而导致社会矛盾突出,纠纷量大,法院受案、结案压力大,党委政府维稳、信访压力大的现实情况,区法院立足我区实际情况,着眼社会经济长远发展,采取多种措施,切实做好非诉讼纠纷化解工作。
(一)发挥示范性判决和示范性调解导向作用
根据房屋买卖合同、物业服务合同、金融借款合同等典型的类型化、系列性、集团性纠纷,我院充分采取诉源治理的方式,集中处理,节约有效的司法资源,减少群体性案事件的发生。我院按照不同案由,选取有代表性的示范性判决,下发至全区各办事处调解员,作为调解该类案件的参考依据。当出现一起可能产生系列案件的矛盾纠纷时,充分利用遍布全区的四级矛盾化解体系,摸排出同类纠纷,由我院速裁法官团队指导该案件属地办事处的调解员,将摸排出的涉及同一原、被告的系列案件一并进行调解。调解成功的,引导当事人自动履行,不再进入诉讼程序;调解不成功的,同批案件合并立案、审理、判决,有效减少我区矛盾纠纷总量,不断降低各乡镇办的万人成诉率。
(二)因案施策提高各类案件调解成效
非诉化解指挥中心成立以来,通过线上、线下共向各镇办委派案件5568件,这些案件按照程序首先通过前端,委派至各办事处人民调解员处调解。调解员对分派案件进行甄别,能够有效送达的,要求涉案当事人签署地址确认书,不属于二七辖区管辖的案件,出具相关证明文件,指导当事人到有管辖权的法院诉讼,有效降低了法院的收案数量。属于本辖区的案件,积极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调解成功的进行司法确认或出具调解书,调解不成功的返回至法院速裁团队。与法官结对子的调解员,进行下一轮调解或由速裁法官进行速裁快审。经过上述两道程序筛选与化解,两年来,我院共进行诉前调解案件20248件,共计调解成功7001件,纠纷化解成功率达34.58%。调解成功的案件,达成协议出具调解书3382件;调解成功后撤诉1338件,调解成功司法确认794件,其余案件在彻底化解后,不再作为纠纷进入法院。
(三)深化非诉讼纠纷化解工作推动诉源治理
诉源治理是中央提出的社会治理系统工程,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我区诉源治理工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要求与非诉讼纠纷化解同步推进。截止目前,非诉化解中心共向办事处交办诉源治理重点案件132批次2500余件。经过区委政法委牵头组织化解,已成功化解了河南绿地置业有限公司房屋买卖合同纠纷、郑州嘉晟置业有限公司房屋买卖合同纠纷,龙源物业、中诚嘉晟物业、盛世物业等物业合同纠纷等系列案。二七区环卫清洁服务中心劳动争议系列案,经区委研究,拨款500余万元进行诉源治理,化解工作正稳步推进,调解成效明显。目前,有6批521件正在通过区委政法委牵头化解中,另有432件各类涉众型群体纠纷正在等待示范判决生效后,开始向相关调解组织委派调解。
四、认真贯彻落实区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积极为加快打造社会治理先行区贡献法治力量
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实施以来,万人成诉率逐步下降,多元化解调解率等核心指标比去年同期稳步向好。2021年1月1日至9月15日,尽管受到水灾、疫情影响,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上,我院诉前分流调解案件7203件,分流比例为54.12%,音视频调解占比17.43%。同时,在今年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过程中,区法院大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 组织骨干法官走访上门普法咨询 317次,对群众诉求给予认真帮助,就地调解案件解决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