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典型案例

小小微信显神通 不为聊天专办案

——二七法院通过微信调解了一起案件

  发布时间:2012-10-25 15:28:27


    微信是一款新兴的聊天和沟通工具,在二七区人民法院,这个小小的聊天软件却帮了建中街巡回法庭陈唯法官一个大忙,他巧妙的通过微信成功的化解了一起合同纠纷案。

    楔子

    孙老板在湖北做生意,主要经营项目是在收到客户的订单后,根据订单上的明细备齐货物后发给客户。而客户在确认收货后将货款汇给孙老板。因为人实在、发货及时,行内对孙老板的评价一直很好,不少外地的客户都慕名给他下订单。用孙老板的话说:“都是几十年的生意关系了,货到付款信得就是你的人。做生意嘛,最讲究的就是诚信。”但最近,一直讲究诚信的孙老板陷入了郁闷中。

    刘某是孙老板的长期合作伙伴之一,双方一直合作的很愉快。2012年5月,孙老板应刘某订单的要求分四批给刘某发货,在前三批已发货完毕后迟迟未收到刘某的汇款,经过多次催要都没有结果。于是决定停止向刘某供货。刘某收到前三批货物后一直等不到第四批货的到来,多次向孙老板要货,却被孙老板以未结货款为由拒绝发货。刘某觉得四批货物只收了三批,并没受全所以不予支付货款。双方就这样陷入了僵持中。2012年6月,孙老板在多次催要货款无果后无奈之下将刘某告到了法院。

    审理遇困难

    陈唯庭长凭借多年的审判经验,觉得这个案件双方当事人之间有很大的调解可能性,于是打算将原、被告召集起来进行调解。可是在召集当事人时却犯难了,本案的原告系外地人并没有留下直接的联系方式,只留下了他委托代理人朱某的电话,但朱某在诉讼期间被单位公派去美国学习了,一直不能和他取得联系。这使调解陷入了瓶颈状态,这可如何是好呢?

    眼看着可以调解的案件不能如愿进行,陈庭长十分为当事人着急,于是同书记员一起只要一有空就拨打朱某的手机,可是经过多次拨打对方手机一直都是无法接通状态。

    微信助解决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和同事聊天中陈庭长得知同事在微信上通过导入手机联系人的办法找到了自己已经失去联系10年之久的大学同学。说者无意听者有心,10月18日上午一上班,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将代理人朱某的手机号输入微信查找联系人中,竟发现对方开通并使用微信。而且更让陈庭长激动的是对方微信竟然在线。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再三核对确认这就是朱某本人后,第一时间将本案的处理思路通过微信留言的方式告知朱某。没想到朱某在收到留言后,第二天予以微信回复。案件有了进展。

    为了确保案件的顺利进行,陈庭长趁热打铁又通过微信要求其提供原告本人或者其他代理人的联系方式。很快,朱某通过微信详细谈了对本案的认识,并提供了另外一代理人的联系方式。

    根据原告代理人朱某提供的新代理人的联系方式,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多次的电话沟通,最终,原、被告双方达成和解。

    相关知识链接:

    微信是时下年轻人即QQ、MSN、飞信等一系列聊天工具后的又一新宠。它打破了以往只局限与用电脑通过文字聊天的陈旧模式。人们可以用它发语音、发图片、发视频……可以说无论你在地球的哪个角落,只要有因特网登陆微信客户端绑定你的QQ  好友、手机好友……你就可以与自己的朋友通过说话的方式更直观、更贴切的进行语音聊天,真正实现了沟通零距离。这一新兴的聊天工具让年轻人乐此不疲,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加入并使用这一软件。

责任编辑:依依    


关闭窗口

您是第 17494350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