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门外汉到法律人,那每一个台阶都是凝聚了几多艰辛的记录。回想起自己近年来学法路上的步履蹒跚,科考场上的厮杀鏖战,偶然与必然中博取的几个“第一”来,至今还时时给我以莫大的激励。
出人意料的第一
从校门到企业,我那偏爱的缪斯之梦似乎渐行渐远了。在父亲的引导下,忽然对普法读本有了感觉,于是闲暇之余热心为工友解难释疑,还真有收获,矿司法科聘请我当了义务普法员。毕竟是中文出身,我还把我接触的法律事件采写成新闻稿件,县广播站、省市电台因此让我在当地小有名气,文章先后被《法制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大新闻单位采用过十多篇呢。这年底,司法局、县广播电视中心牵头举行全县法律知识竞赛,我积极报了名。对于名次倒考虑不多,主要是想走出去练练胆。也许是凭我多年在学校连续不断接触的宪法等法律知识的功底,也许是参赛的对象仅仅限于职工和农民,且赛题都是不用思索的答案,我居然意外获得了全县第一。虽然当年最高奖品不过是几本法律简明教程,企业给我多发一个月的工资127元,但这骄傲的涟漪荡漾了好多日子。
这个意外的“第一”效应很快就接连放大,并出人意料地成为我人生的新起点。先是工会授予我优秀工会会员,接着是附近中学聘我做法制辅导员。几个月后的一天下午,我家门口突然来了一辆警车,引得左邻右舍的工友们都惊疑不已。当他们得知是接我到法院去工作时,那消息很快传奇成了经典(当时重点大学的应届毕业生都出现就业难呀)!原来县法院办公室需要文秘人员,县广播电视中心领导立刻想起了我这个“业余”第一,就竭力推荐,直到一名主管副院长带办公室主任亲自登门“面试考察”,我还被蒙在鼓里。第二天,我接到县法院的正式电话通知,我被借调到法院当“聘用干警”。
两年后,法院又来了一位新院长,爱惜人才的她通过组织部门把我直接选调到法院,我终于成了人民法院队伍中的正式一员。
艰辛难产的第一
终于从法学的崇山峻岭里爬出来,似乎面对烫金的法学专科、本科毕业证书没有对自己有多大的满足,于是就对所谓“天下第一考”律师资格考试跃跃欲试,此时已是2001年的6月。由于当年的律考安排在10月中旬,备战就紧锣密鼓的打响了。首先向妻子“告假”,即日起所有大大小小家务请求一律赦免,其次取消周末节假日,连仅仅用于锻炼身体的跑步踢腿时间也尽量缩短,再次把与复习无关的嗜好束之高阁,看电视玩扑克等娱乐活动自然少少益善。
我总认为自己属于比较笨拙的一类,再加上学法律是半路出家,要翻越律考这座大山,必须兼收并蓄,步步为营。对于教材研读我“发明”三读法:一曰通读,第一遍不论理解和记忆效果如何,亦不分重点与否,面面俱到,尽收眼底;二曰记读,第二遍对自以为重点难点的知识全部摘抄,不畏其难,不厌其烦,所谓一写超十读;三曰练读,即边学边练,学而时习,熟能生巧,以题海战强化记忆。由于律考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庞杂,多门学科之间相互交叉异同混淆,即使殚精竭虑也绝不敢妄称融会贯通。正当我万事俱备,只欠一考的时候,却传来了当年取消律考的消息,这着实让我倒吸一口凉气。当然合并至2002年的首届司法考试更符合自己的心愿,只不过是已经捻熟于心的一些冷僻的知识如国际法之类,必须连续不断的持续巩固。在诚惶诚恐的温故而知新中,终于在这年底得到2002年3月份开考的确切信息,再次打响了新一轮的持久战。
等待的司考成绩的日子异常揪心,200多日的苦战终修正果。从声讯电话里查知我的总分是274分时,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又连续听了两遍方确认真的是考过了(首届司考四卷总分为400分,合格线240分)!第二天,市司法局通知我的成绩名列全市400多名考生第一,同事们闻知喜出望外,应把我拖到了一家小酒馆,从不沾酒的我那日一醉方休。首届司考通过率很低,全国平均大约在5.6%,我确属幸运的一员。颁发司法资格证书时,登封市领导高度重视,专门为我们通过的10人举行了由公检法司四长出席的隆重仪式,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到会讲话祝贺,并亲手给我颁发了资格证书。那片刻,真有点沾沾自喜啊。
后来获知,全国当年获取300分以上好成绩的考生大有人在,我的成绩不过是“县级”第一而已。
志在必得的第一
过了司法考试,我很快被破格任命为法官助理。但由于地方事业编制的限制,我的身份属于审判机关中法官之外的“其他工作人员”。仰慕和成为一名法官成了我的一个心愿,尤其每到晋职晋级时就特别计较,看到法官同事们年年惯有的自然进步而于己无关,难免产生些许的彷徨和惆怅。在以后周末和其他业余的空闲,我选择了与书为伴的“主流生活”,准备有一天在公务员考试中大开考戒。不久,郑州市辖区的新密市人民法院面向社会公开招录10名法官,机会向我招手了。
按照法官法和公务员条例的要求,本次主考法律专业知识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两门科目,我抢先在第一时间报了名。近年就业的压力让公务员考试异常火爆,数天时间报考新密法院的人数即达380余名,我特意留意了报名人员的层次,90%以上为应往届法学本科毕业生及硕士毕业生。职位有限,应者云集,个个都是强我十分的青年才俊,严峻的竞争态势,不由得让我为自己捏上一把汗。此刻我清醒的认识到,以在下的劣势,笔试成绩非第一则莫能问鼎令我神往的法官职位。于是我决定采取以强攻弱,强弱相济的应试战术,厚积薄发,志在必得。对于法律综合的理论部分,有了司考的积淀完全可以驾轻就熟,主攻案例分析即为重中之重。但最重要的是要走好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这一险棋,弄不好会全盘皆输。虽然我在中学时代注重文理兼修,全面发展,算得上功底扎实,但毕竟成年后“术业专攻”,至于文史辨析数理推演,显然宝刀已老力不从心。离走进考场还有17天,我决定用15天的时间去攻克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这道难关。好在公务员考试要的是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并非专科拔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日养之有素。从已考试成功的友人处借了一本习题集锦,如饥似渴的狂学疯练。久违的几何代数组合,尘封的力学光学史记,不得不从新在我的脑海激活,并迅速转化为敏捷思维的元素。
考场一分红,场下十年功。久经沙场的我,不敢说胸有成竹,总算做到了超常发挥。结果出来了,笔试总成绩以79.8分名列第一,对此我没有过多的欣喜,立即投入到面试的准备中。鉴于第二名考生与我的笔试成绩相差26分,从心理上已稳操胜券。由于我普通话不标准,再加上我生性腼腆人多怯场,热心的同事在办公室里为我举行了数次模拟面试,时至今日我还很感谢他们的支持。
我虽然在面试中仅取得了第八名的成绩,但我还是以总分第一被郑州市人事部门考核录用,终于圆了我企盼多年的法官之梦。小小的成功,我没有裹足不前,继续在学法的道路上迅跑。后来,我又被荣幸的选调到省会一家基层法院工作。
又经3年拼搏,我获取了省行政学院的在职法律研究生毕业证书,值得一提的是在入学考试中再次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荣登榜首。2008年10月,我参加了在职攻读法律硕士学位全国联考。12月中旬,放榜的日子到了,心细的妻子许是看出我的汗颜,打趣道:这回还是第一呀?那里呀,我红了脸。由于英语成绩特臭,总分仅仅得了207分,刚刚跃过了录取线。妻子狡黠一笑:不,你还是第一,在咱们李氏门庭乃至内亲外戚,你可是获得硕士学位第一人啊!我没有辩解,反而欣然接受了妻给我的安慰奖。
学子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几回。也许我曾经的“第一”太微不足道了,但它却是我人生中的几个重要驿站。
如今人到中年的我,“逢一即争”的条件和机会越来越于我无缘了。但我从少年时代起就信奉的志当存高远的精神,将在以后学法守法和司法活动的职业征程中,永远鼓励着我勇往直前,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刷新奋进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