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江平,女,汉族, 1973年5月28日生,大学本科学历,现任郑州市二七区人民法院民一庭任副庭长。
1992年8月,马江平毕业分配到郑州市二七区司法局工作。1995年,马江平调入郑州市二七区人民法院,先后在经济庭、刑庭和民一庭从事审判工作。
在二七法院工作期间,马江平尊敬领导,团结同事,廉洁自律,踏实勤奋,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广泛好评。工作之余,坚持不懈学习业务知识,不断丰富、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升理论知识水平。办案时恪守公平、公正、效率等现代司法理念,树立大局意识、群众意识、服务意识,满腔热情的对待审判工作,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法官。不管在哪个审判庭工作,她都能迅速成为该庭的审判骨干。长期的审判工作,使她积累了丰富的审判经验和处理疑难、复杂案件的能力,使这些困扰当事人多年的纠纷,在我院得以根本解决,达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她的付出,换来当事人的一致好评,自己也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行之有效的调解经验。
一、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
在近年来政法系统开展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和今年全国法院系统开展的“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中,马江平克服民一庭案件数量多,审判任务重的困难,坚持每天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和全国大法官、大检察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等相关文献资料,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五个方面的内容及为谁掌权、为谁执法、如何执法等重要理念,不断提高自身政治思想素质,增强了自己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能力,成为一名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优秀法官。
作为一名从事审判工作的法官,马江平深深认识到,在当前我国经济建设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人民内部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类纠纷,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妥善调处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利益纠纷,成为法院审判工作日益迫切的重大任务。应对新挑战、适应新要求,必须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头脑,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思想观念始终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二、勤奋工作,无私奉献,切实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利益。
“干工作尽职尽责,时刻高标准、严要求,努力争创一流的工作业绩”,这是马江平给自己定下的工作目标。
民一庭案多人少,办案压力很大。马江平在工作中树立了“角色”意识和“勤奋”意识,日常工作坚持“十小时”和“六日”工作制,即每晚下班后两小时和别人正常休息的每个星期六,都被她用来作为书写裁判文书的工作日。特别是2005年女儿出生后,她面对女儿小,家庭事务重的困难,安排好保姆照顾孩子,自己仍常年坚持“十小时”和“六日”工作制,加班加点工作,有时甚至工作至深夜,只在星期天时才有空陪陪孩子,以至于女儿每天晚上都要问妈妈“明天是星期天吗?明天妈妈不上班吧”。每到此时,她心中就有千万个愧疚,意识到给予女儿的时间太少了,心中非常难过。但她相信,总有一天,女儿会理解妈妈的。
今年,她通过竞争上岗任民一庭副庭长后,每天除主持开三至四个庭外,晚上还要写判决、签发合议庭其他成员的法律文书,常常工作到夜里十点以后,由于长期的伏案工作,导致她的颈椎病复发和颈椎血管痉挛,导致时常失眠、头疼、恶心,视力模糊,但为了办好每一起案件,她无暇看病休息,仍坚持工作,致使身体严重透支,本来就很瘦的她愈加消瘦了……。
三、 一颗心中装天平,以实际行动体现司法为民。
马江平根据民一庭案件的当事人素质参差不齐,案件法律关系简单但较繁琐,案件类型多样化,个性化等特点,不断调整办案思路,灵活运用调判结合的方法,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执法公正、一心为民,有效解决纠纷,为群众排忧解难。
朱某某等204名退休工人因为退休工资和医疗保险等问题,已经多次围堵市政府大门,并扬言要进京上访。
面对将近一米厚的卷宗,马江平心情非常沉重。她制订了详细的办案计划,在吃透案情的基础上,加班加点查阅了大量法律规定和相关资料,并提前做好几位工人代表的思想疏导工作,终于使他们树立起对法院工作的信心,相信法院一定会给他们一个公正的判决。但由于原告人数太多,诉讼标的不一致,个人意见无法统一,造成调解工作一度搁浅。经过深思熟虑,马江平认为如果久调不决,反而会使工人们丧失耐心,转而上访,于是决定及时开庭。
2007年冬,该案开庭审理,退休工人们看到被告方代理人,情绪特别激动,庭审过程中稍有言辞不慎就有可能引起突发事件。她凭着丰富的庭审经验和娴熟的法律技能,公正威严的主持庭审,工人代表们也积极主动协助法官稳定工人的情绪,使庭审得以顺利进行。之后,她分别向市劳动局专家、郑州大学劳动法教授和市中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经验丰富的法官请教和探讨相关立法精神,并放弃大量休息时间,主动约见工人代表们,了解老人们的疾苦和内心思想,耐心说服工人们不再集体上访。工人们看着这位法庭上正气威严,法庭外却平易近人的女法官,肃然起敬,纷纷表示会通过正常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尊重法院的判决。
该案宣判时,虽然原告的诉讼请求根据法律规定只能得到部分支持,但现场依然响起了热烈而长久的掌声,有的老人热泪盈眶,握住马江平的手连声说:“谢谢马法官!谢谢二七法院!”。
四、维护公平与正义,引导当事人用诚信的方式解决纠纷。
民 一庭受理的劳动争议、医疗纠纷、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相邻关系、婚姻家庭案件,与公民个人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经济利益乃至生存利益密切相关,当事人之间对立情绪严重,对调解存在排斥心理。这类案件调解的余地很小,难度很大,因此对法官的调解技巧要求较高。马江平根据不同类型案件,在认真听取当事人倾诉,吃透案情的基础上,采取庭前、庭中,庭后相结合,面对面与背对背相结合,庭内与庭外相结合等有效方法,因人而异,审时度势,不断调整调解方法,解决纠纷。
王某某诉石某某酒店转让合同纠纷一案,是一起发还重审案件,原一审判决转让合同无效,被告退还原告转让金190000元。被告认为原一审法官裁判不公,对我院审判人员意见很大,多次到省市有关部门告状,对马江平也持不信任态度。
马江平认真翻阅卷宗后,确定了先开庭再寻找突破口调解的审判思路。开庭时她观察到双方“火气”都很大,一见面就剑拔弩张的争吵,特别是石某某,情绪激动得浑身发抖,大吵大闹。但看到马法官开庭时思路条理清晰,作风公正严谨,慢慢的平息了怒火,主动说“我相信马法官,愿意听从法庭指挥,但我不能看见原告,一看见就浑身发冷”。
查清案情后,马江平认为双方的转让合同应为有效合同,且已基本履行完毕。于是就把调解的重点放在原告身上,抽出时间,采取“背靠背”的方法,多次与当事人电话联系和当面解说,耐心细致地给双方分析案情,讲解相关法律规定和法律后果。终于,王某某认识到了合同的效力问题,期望值降低了,石某某也同意解除合同,将未履行期间的转让费退还给王某某。这时,马江平才将双方约到法院见面,在她的主持下,二人不再争吵,石某某主动将2000元退给王某某,王某某当场撤诉。二人还对马江平说:“我们相信你,本来准备起诉的欠款一起交给你,不起诉了。”之后,王某某把石某某在其饭店吃饭签单所欠的几千元单据,石某某把王某某购买其调料的一万余元货款欠条全部交给马江平,表示互不诉讼了。
事后,石某某把一面锦旗送到我院政治处,上书“赠二七区法院人民的好法官马江平:执法为民 , 主持正义!”
五、因人制宜,确定正确的调解思路,有效化解矛盾。
刘某某诉藏某某离婚纠纷一案,双方均同意离婚,但财产分割涉及双方用家庭财产投资创办的一家民营企业,资产达几千万元。在调解过程中,虽然原告一再加码,但被告就是不点头不签协议。马江平发现这是被告的期望值太高的原因,就及时转换调解思路,建议双方对公司资产进行评估鉴定。
当时正是炎炎夏日,马江平顶着烈日,监督协助评估机构及原、被告实地勘测、清点企业财产,在近一个月时间里,她为了节省时间,中午没有回过一次家,到街上吃点饭后就督促大家继续开始工作。她的皮肤被晒褪了两次皮,作出的勘测表格近一尺高。双方都被她的精神折服,说:“马法官为我们做到仁至义尽了,我没什么说的,让几点来就几点来。”在此期间,她仍抓住一切机会给双方做工作,引导他们回忆两人一起创业时的艰辛,发展时的喜悦,成功时的满足。两人向她诉说着这些年共同走过的点点滴滴,渐渐的,从刚开始的吵吵闹闹,互相敌视,到后来开始记起了对方曾经对自己的好,最后决定,好和好散,双方很快达成一致意见。
六、心系百姓 ,真情关怀,化解恩怨。
婚姻家庭案件既有与其他民事案件相同的特点,亦有其独特的特性。由于当事人双方曾经是最亲近的人和最了解的人,也是利益关系最密切人,所以,当他们因某些利益闹上法庭时,双方的心理经常是微妙的。审理此类案件时,马江平把“引导倾诉”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运用“法与理相结合,原则与人情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以“自愿性”为基准点,以“合法性”为标准进行调解工作,取得了很好的办案效果。
原告张某某诉其继女房屋买卖纠纷案,引起了马江平的深思。原告是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与再婚妻子一起将继女从七岁抚养长大,父女感情非常好。但是去年由于其妻私自将他的房子以60000元的低价卖给其继女,之后他就病重卧床不起,继女没有及时照料,老人非常伤心,把继女告上法庭。
开完庭后,马江平认为此案不是一般的买卖纠纷,草率判决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双方的家庭矛盾,就立即赶到省人民医院探望老人。老人已口齿不清,但看到法官双目圆睁,艰难的说“要--房”。马江平向在旁照顾的老人大女儿询问,才知老人真正想要的不是房子,而是亲情,他是对继女不来看他太失望太难过了,以至愤恨。回法院后,马江平即找来被告,从亲情、责任、义务、法律的角度对其进行教育。交谈中被告得知父亲病重,当场掉下泪来,并悔恨自己做法不当。老人出院后,马江平通过其大女儿做其思想疏导工作,又让继女主动打电话问候老人,从而穿针引线,使父女二人慢慢消除误会,冰释前嫌。因老人病重花医疗费较多,她从中协调,双方同意被告再给原告四万元房款。
她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下着大雨,她带着被告来到老人家中,一进低矮黑暗的屋子,老人竟然坐在轮椅上,气色非常好,并且已能讲话。老人见法官亲自登门造访,真是又惊又喜。马江平当场制作了调解笔录,并将被告第一批二万元钱交到老人手里。老人接过钱,热泪直流,马江平的眼圈也红了,她忍住泪水,嘱咐老人好好治病,早日康复。
案件审结后,老人的大女儿来找马江平,说老人让她花一万元感谢法官,马江平拒绝了。后来对方又为马江平报了去南方旅游的旅行社,她又拒绝了。时隔几个月后,老人的女儿又带了高档化妆品来到法院,说“几个月来心里一直过意不去,这是我个人的一点心意,你若不要,我就不走。”马江平对她进行了耐心的说服教育,她只得又一次离去。
七、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与百姓打交道,主要看你是否心诚,能否解民忧、解民困,你心中是否始终装着老百姓,想老百姓所想,急老百姓所急。马江平 对群体性纠纷案件的调解从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弱势群体利益出发,平息积怨,做到案结事了。
2006年12月,备受社会关注的163名退休职工诉郑州某运输公司拖欠养老金案,厚厚的卷宗一放到马江平的案头,就使她心情沉重起来。
李某某等163名原告原系郑州某运输公司的职工,现大多为80多岁体弱多病的老人。1993年12月,河南省劳动厅下发了豫险(1993)19号《关于结合企业退休人员增加补贴的通知》。依据该通知,每个原告应当每月增加补贴50元,截止到1995年1月前,被告应补发每个原告基本养老金750元。但运输公司一直拖欠养老金,导致退休职工多次到省、市集体上访,成为远近闻名的上访老户。163名原告起诉后,该案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与其有相同情况未起诉的300余名退休职工也在等待观望法院的判决结果。
马江平在开庭之前,认真走访了163名原告,了解他们目前的生活现状,倾听他们的心声,传递人性化司法的温情,树立他们对法律的信心,平息他们心中的积怨。同时,她多次找到运输公司的有关人员,晓之以理,明之以法,使运输公司明了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及不承担法律责任的法律后果,督促其支付拖欠的养老金。经过她两个月的不懈努力,运输公司在诉讼过程中主动履行了义务,支付了拖欠已久的163名原告及其他300多位老人的养老金。163名老人全部申请撤诉,这一集团诉讼案最终案结事了,收到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十四年审判实践的磨炼,造就了马江平坚定的政治信念、扎实的业务功底和过硬的庭审驾驭能力,也使她成长为一名专业知识精深、审判经验丰富的复合型法官。 十余年的风风雨雨,也使她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尊重。经常有当事人竖着大拇指说“马法官,优秀法官!名副其实啊!”
“有情未必真悯人,从容如何不公正”。鲁迅先生的这句话,就是对法官马江平的工作方式的真实写照。她用公正和同时具有的“人情味”,换来了当事人的信任。